不少剛開始接觸鐵鍋的朋友,會在使用一段時間後,發現鍋子表面出現一些看似「針孔」、「小蛀點」的痕跡。這時常讓人產生疑問:「我的鍋子壞了嗎?是瑕疵嗎?」其實不需要過度擔心,這一切都與鐵鍋的天然本質與使用邏輯有關。
鐵鍋沒有塗層,天然微孔是它的特色
無塗層的天然鐵鍋。這代表鍋子本體完全沒有化學塗料,保留了鐵本身的毛細孔結構。在製程上,我們使用天然鐵礦,經過高壓壓延成型鋼板,因此會保有些微肉眼可見(或不可見)的天然微孔。隨著使用次數增加、鍋子上油養鍋之後,這些孔洞會被油膜自然填補,整體表面也會逐漸變得更光滑。
表面坑洞從哪來?三個常見原因
1. 天然鐵礦的微孔結構
這些針狀孔洞是來自鐵礦本身的天然結構,也可能在製程中因為高壓成型而裸露於表面。這不是鍋具缺陷,而是每一只天然鍋具獨一無二的紋理。使用過程中鐵質釋放造成細微針孔。
2. 使用中的摩擦與撞擊
在炒菜、清洗的過程中,鏟子撞擊 、刮痕、食材酸鹼值、清潔工具的摩擦等都可能在鍋面留下細小磨痕,這是鐵鍋自然的「使用痕跡」。
3. 環境濕氣與氧化現象
若鍋子未充分烘乾、或長期處於潮濕環境,鐵質就有可能產生微氧化,形成表面的小鏽斑或孔蝕痕跡。這是純鐵與空氣中的水分反應所致,小小的孔蝕不影響鐵鍋的功能。若有生鏽,歡迎查看我們另一篇專文。
孔蝕出現怎麼辦?簡單幾招改善與預防
若你真的看到表面有明顯孔蝕、蛀痕或微鏽點,不必慌張,以下做法能幫你恢復鍋況:
-
確實烘乾鍋子:清洗後請用小火將整鍋燒乾,確保毛細孔中的水分完全蒸發。
-
多煮含油料理:如油煎或油炸料理,有助於補油養鍋,漸漸淡化表面痕跡。
-
避免煮湯水、泡水與濕放:避免煮湯水帶走大量油膜、不要讓鍋子長時間泡水或擺放在潮濕環境,洗完後務必擦乾、烘乾。
-
用熱水、棕刷清潔即可:輕微鏽點可用菜瓜布刷洗,多上油保養。避免使用強力清潔劑。
鐵鍋的「不完美」,正是最迷人的特色
我們理解,許多消費者習慣於鍋具表面光滑、無瑕的外觀,期待每一只鍋都能閃亮如新。但鐵鍋的精神並不在於外表的完美,而在於「越用越好用、越養越順手」的實在本質。
請不要拿放大鏡來檢查鐵鍋的表面──它不像塗層鍋具那樣光亮平滑,而是可能出現鏽斑、氧化痕跡,甚至因火候、酸鹼值、油脂種類的不同,而產生色澤變化與細小針孔。這些都不是瑕疵,而是鐵鍋生命力的展現。它會隨時間演化,也會記錄你的每一次烹調,每一道香氣,每一分溫度。
你看到的針孔、小洞、斑點或色差,不是缺陷,而是鍋子與你共同經歷的痕跡,是天然材質真實使用後的樣貌。我們無法一方面堅持不用化學塗料、不破壞本質,一方面又期待它像塗層鍋一樣永遠光滑如鏡。選擇鐵鍋,就是選擇一種更貼近自然的使用態度──它不完美,但真實、耐用、健康。
願你能在每一次使用中,慢慢欣賞這份「不完美的完美」。